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医疗资讯

2020腾讯医学ME大会,让我们与葛均波院士一起,直面痛点,开启一场心脏健康守护之旅。

来源: 中国医疗经济网      作者: 库奇      发布时间: 2020-11-04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从出生到死亡,按平均每分钟75次计算,每个人的心脏一天要跳108000次。如果人的一生按80岁来计算,心脏要跳动31亿次以上。保护人们的心脏健康成了很多医学工作者一生的事业,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葛均波院士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全国首例”,身体力行通过医学科普,倡导全社会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实现“上医治未病”。

今年腾讯医学ME大会,邀请到了葛均波院士,从“痛点”出发,分享他数十年来与心血管病痛斗争历程中的创新成果与心得体会。

创心血管疾病治疗多项“第一”

葛均波的头衔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有这么多重量级头衔,他特别珍视的称呼却是——“医生”。

缘于儿时一次手臂骨折被救治的经历,葛均波从小就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16岁考上青岛医学院,28岁受派德国深造。留学期间,葛均波发现每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后来这成为了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诊断指标,使其检出率由低于5%提高到95%以上。这一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并被命名为“葛氏现象”。

彼时已蜚声海外的他,毅然选择回国,推动国内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多个全国乃至亚洲首例,如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亚洲首例异位三尖瓣植入术等,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心脏支架植入术是主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洋支架”一统天下且费用高昂,为此,葛均波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列入了重点课题之一,并在2005年领衔研制出“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用可降解材料取代了不锈钢网状支架,成本更低,也更适合中国人体格。

心脏支架可以应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但对于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的情况,仍然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一大痛点。2005年,葛均波在一台全球转播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手术中,首次尝试采用了“逆向导丝技术”成功救治病人。这一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使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从不足65%上升到90%以上,为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葛均波院士和专家团队一边实施CTO手术,一边讲解操作

从“下游”治病到“上游”防病

除了过硬的医术,葛均波始终秉持“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在他看来,“医院治病是在‘下游’,真正负责任的医生,应该从‘上游’去防病。”

多年来,葛均波身体力行做科普,并在多个场合呼吁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在国家层面更大范围地提升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的广度、深度。

在他的提议下,11月20日被设为我国“心梗救治日”,以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救治。葛均波还积极推动我国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建设,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图片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葛均波院士出席1120心梗救治日科普活动

葛均波还多次呼吁,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建议将小学的体育教育课改为健康教育课,除体育锻炼外,加入一定课时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健康饮食、用眼健康、疾病科普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等多个方面,由此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意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面对痛点的挑战,葛均波院士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在2019年世界心血管创新大会上,他荣获心血管创新终身成就奖。他说:“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位医生,必须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绝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回归生活。”

11月8日,2020腾讯医学ME大会,让我们与葛均波院士一起,直面痛点,开启一场心脏健康守护之旅。







图说新闻

更多>>